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郑恩兵、张秀春:涿鹿寻古

2024-07-23 16:18   来源:河北日报

涿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涿鹿故事里,蕴含着中国历史长河奔涌、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也潜藏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壮大发展的密码。

“千古文明开涿鹿”,这一论断出自陈穉常先生力作《中国上古史演义》第二回的标题,并得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肯定,是学术界研究“涿鹿”在中国上古史中地位的重要参照。

经过沧桑岁月的洗礼,位于桑干河流域的涿鹿域内,依稀可辨的残垣断壁、出土的石器与骨器、俯拾皆是的陶器碎片,以及到处散落的历史遗迹,仍然透露着丰盈的信息。拨开层层迷雾,从中或许可以破译出一个文明起源的隐秘暗语。

不久前,带着好奇和期待,我们去探访涿鹿黄帝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帝石像。石像为后人纪念黄帝而造,与想象中上古时代帝王的形象基本吻合。高约十几米的石像赫然伫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给予人们对历史和生命无限的遐思。

黄帝城,亦被称为“轩辕之丘”“涿鹿故城”,距矾山镇两公里。整座城池,南北长510至540米,东西宽450至500米。南、西、北尚存残垣,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状如卧龙。最为独特的是城门,仅有一座,位于西南角。

城垣四周散落着不知名的野花,在夏风中恣意摇曳。

徜徉于黄帝城内,如同行走在时空隧道中。萋萋芳草间,颓圮的废墟中,细碎的陶片俯拾皆是。我们小心翼翼地擦去附着的黄土,陶片上的纹理清晰可见。它们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细泥红陶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篮纹泥陶。驻足于此,凝视着手中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陶片,依稀听到了那生生不息的脉动,看到了动人心魄的辉煌历史从这里开始书写。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脚步变得规矩起来,不再散漫随意。此时此刻,我们已不是行走在普通的原野之上。

黄帝泉,位于黄帝城东南500米处一个幽静院落中。院中参天的杨树散发出淡淡的香,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落于水面上。微风袭来,倒映着树影的水面掀起层层银色涟漪。一块块白石,在黄帝泉周边堆砌出整齐的泉壁,形成一个周长近百米的泉围。黄帝泉共有7孔泉眼,日夜不停地喷涌着甘甜的泉水。泉水形成约800平方米的水面,南部留有出水口,清澈的泉水从这里汩汩涌出,滋养着周边8个村庄的农田。

冬不结冰,夏不生腐,黄帝泉水温四季都保持在12.5℃至13.4℃之间。泉水具有滋润肌肤、医治疾病之功效,无论多旱多涝,都未曾枯涸和外溢。当地一则谚语形象地道出了黄帝泉为百姓带来的益处:“用它浇地庄稼旺,用它饮马马儿壮,用它做饭饭菜香,用它洗脸脸蛋光。”果不其然,在这里偶遇的男男女女都有着光洁红润的脸庞,他们面对来客总是以纯朴的微笑相迎。

初到涿鹿的人们,极易把黄帝泉和阪泉相互混淆。究其原因,盖为中国古代最为权威的两部地理志《魏土地记》和《水经注》都把二者混为一谈的缘故。这种谬说,以讹传讹近2000年,后来的学者对此鲜有质疑,直至今日依然未能完全修正。

阪泉,位于黄帝城西南2.8公里处上七旗村,古为涿水重要源头。相传是炎帝族人饮水之处。阪泉泉口西侧,现存一石阜,为黄帝祠遗迹。上世纪50年代黄帝祠仍见残垣断壁,而后渐渐湮没于历史烟尘中。

抵此探访,岂能无感?若无人介绍,恐怕任谁也不会想到,眼前仅剩裸露石块的一汪不起眼的泉水竟与中华文明始祖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书》云:“涿鹿在上谷,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唐代《括地志》对此记述尤为详尽:“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从黄帝泉与阪泉之误中,我们深切理解了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的喟叹,深感觅得真知不仅需要破万卷书,更需行万里路。

出黄帝城,在连通涿鹿县城与矾山镇公路的西侧,立着一座不足百米的土山。这是一条较为繁忙的公路,车辆川流不息,但鲜有人在这样一座孤寂的小土山前驻足停留。然而,极可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书写正是从这座小土山开始落笔。这座在路人眼前一闪而过的小土山,便是釜山。

骄阳之下,釜山被绿意葱茏所包围,但仍掩盖不住历史和时间所赋予的沧桑。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向上攀爬,不知不觉抵达山顶,脚下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栽种着杏树、桃树以及不知名的果树。自山顶眺望或俯瞰,整座山分为整齐有序的三层,犹如一座人工建造用于重大活动的神坛,从形制上判断,自然形成的可能性极小。

出涿鹿县城,往东南20余公里,便到了因丁玲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闻名遐迩的温泉屯村。村落房屋错落有致、整洁温馨,村中央一棵枝叶婆娑的古槐,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悠久而传奇的历史。距古槐不远,坐落着一座极具北方特色的院落,院落的东北角静静地立着一座小而旧的庙宇。这座北方寻常的小庙因与丁玲的结缘,而被历史和时代所书写。

从温泉屯村驱车北行,不久来到了外虎沟村。这里盛产葡萄,拥有国内著名的古葡萄群,其中,被称为“北国明珠”的葡萄藤存活了300余年,是全国栽植时间最长的单株葡萄。时至今日,这株葡萄藤依然生机盎然,枝蔓蔓延。

穿过古葡萄群,徒步进入一条深邃的黄土沟壑,循着村民踩踏出的黄土小径,朝着不远处的山峦前行。这条沟是当地著名的葡萄沟,一根根葡萄藤爬满了沟顶、沟底、沟沿、沟坡。走出山谷,到达桥山山脚,抬头极目远眺山顶,一座圆如满月的天然拱形石桥赫然跃入眼帘。透过石桥孔洞,隐约可见蓝天。在石桥附近的平地上,有一祭台,高约1.5米,长宽各2米,似为人工凿成。

桥山东北3公里处、今温泉屯村东,建有温泉行宫,据说为历史上帝王祭祀黄帝休憩之用,相传建于舜,北魏重修,史称“南宫”。《魏土地记》对此有清晰叙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北魏时,先后有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濬“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以太牢祠黄帝”。祭拜黄帝陵多由温泉屯行宫出发,经虎沟村至桥山。

从山底沿着石阶攀援而上,行约百米,一座建筑赫然在目。建筑为四角飞檐亭,前有一亩见方的大理石铺陈的广场,四周为玉石栏杆所环绕,后为一座山包,为当地村民传说中的黄帝陵。山陵坐北朝南,较为矮小,其西南有一条顺着山势蜿蜒不绝的沟,沟深处有古庙一座,香火至今未断。

关于黄帝到底葬身何处,除陕西黄帝陵之外,民间还存在河北涿鹿、河南灵宝、北京平谷、甘肃正宁、山西临汾等不同说法。虽然这些黄帝陵有可能只是衣冠冢而非实冢,但追怀人文先祖的心情和意愿无疑是相同的。

蚩尤寨与西北方向的黄帝城仅相隔3公里,明朝以来,这里一直被称为“蚩尤寨”。当远远地看到那三座一字排开的耸立寨基时,刹那间,一种莫名的对蚩尤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座寨基从南至北一字排开,每寨之间约有300米间隔,有小路连通。南寨约7200平方米,用以军需储存;中寨较小,约有南寨的一半,为指挥枢纽;北寨最大,约10000平方米,为屯兵所用。在兵寨的墙基下,建有一条条曲折蜿蜒的地道,地道的入口处,不时钻出一张张顽皮的挂着道道泥印的孩子笑脸,空旷的原野上,不时回荡着孩童们无忧无虑的欢笑声。

蚩尤文化一直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据村民介绍,蚩尤寨附近曾存有蚩尤庙,每逢祭祀日,十里八村的人们纷纷到此祭拜。传说由蚩尤栽种的两棵古树,虽存世千年依旧枝繁叶茂、苍翠葱郁。古树环绕的那眼清澈的蚩尤泉,冥冥之中似乎是战神以自己特有的温柔,千百年来默默造福着这一方善良的百姓。蚩尤虽是一位失败者,但也是一位英雄,当地老百姓并没有忘记他。

返回的途中,再次回首蚩尤寨,恍惚间,高耸的寨墙幻化为战神铮铮铁骨,苍劲的千年古柏似乎在展示着战神永不逝去的雄风,树下那眼千年古泉仿佛正在讲述着五千年前的传说。

蚩尤坟位于涿鹿县与北京市接壤的群山中。出矾山镇,沿两山相夹的柏油路,在路旁一条清澈欢腾的河流陪伴下,一直往南行驶约20分钟,转过一道山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就扑入眼帘。

蚩尤坟坐落在塔寺村东南的山脚处,为篮球场大小的土质山包,被4棵挺拔的古柏所环绕。与蚩尤坟相对的山脊上矗立着一座古塔,为金代建筑,距今已千余年,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明晰而孤清。塔身共9层,颜色呈赭黄色,刻有为守墓人所著的文字。村口曾有一座佛寺,多年前已被山洪冲毁,地基仍清晰可见。村南是一条蜿蜒曲折、深不见底的山谷,远处隐隐的山峰是山谷的终点。越过山峰,便到了北京市门头沟。据村民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曾在山谷挖掘出众多形态各异的陶器,后经考证,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驱车驶离村落,山头挂着的夕阳散发着耀眼的光,犹如中华文明之光,照射着群山和村落。

告别涿鹿,正值中午。整洁宽敞的街道、整齐崭新的楼房、街上忙碌的身影、庭院内幸福祥和的笑颜,无不透露着勃勃生机。整个小城繁华而不失恬静,现代而不失古朴。被桑干河滋养的涿鹿儿女,在这片古老丰饶的土地上,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正在书写着一个个新辉煌,实现着一个个新梦想。

Baidu
map